专家共议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以消费为抓手促进城乡双向流动

发布日期:2024-03-08 04:54    点击次数:136

  记者李莎北京报道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即为其中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日前,“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2024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新春座谈会”举行,会议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协办,来自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任务。在新的一年中,要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使命担当,深入推动城市工作和经济工作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工作组组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唐元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同时对城镇化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深入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基于构建比较优势或独有特色,提升城镇发展质量,重点是努力打造与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相协调的温婉悦人的城市风貌、与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相衔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增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相匹配的科学治理体系。

  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升周边和振兴乡村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功能分解、设施联通、体制对接、产业转移承接等,推动城镇间互促互补和一体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不良竞争;通过打破二元体制结构,建立健全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及对口帮扶等途径推动城市要素融入农村,增强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和活力。

  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高级研究员刘士林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题,并明确了重点工作:一是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重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属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强弱项、补短板”工作;二是突出了城市更新的主旋律,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调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着眼长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入研究、持续发力。一是气候变化是大趋势且难以遏制,应优先实施主动适应策略,打造韧性城市是其必然选择;二是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城镇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城市任重道远;三是新型城镇化的潜力和难点在农村,现行的土地流转等政策制约城市资源要素下乡,城乡统筹还需要探索新的实现途径和方式。推动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为推动经济工作与城市工作协调发展、构建经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新格局,与会专家提出10条建议。

  一是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促进力量,城镇化发展状态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深入推进城镇化要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质量,二是充分发挥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要更加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更加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做好各项城市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是必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不断推动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优化、分工合理和高效协同。

  四是处理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探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取向与政策选择,加大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着眼城市及其近郊乡村的相互依存关系,以消费为抓手促进城乡双向流动。

  五是城乡融合是稳增长的重要领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新一轮深化改革视角来看,城乡融合是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战场之一,城乡融合改革要融入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不能将其混同于一般工作层面的改革。

  六是完善乡村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的机制设计,应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要素禀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完善产业组织机制、产业培训机制、项目开发融资机制、财政补贴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农村土地流通机制、数字化发展机制等。

  七是文化品位提升意味着城市的精神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要通过城市环境的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和文创经济的发展,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不断满足本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文化创意充满城市生活。

  八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而是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导致千城一面,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

  九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比重上升、乡村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城乡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新型城镇化包括城市群发展都要与市场化、产业化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内生动力。

  十是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需求的能力日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更为坚实,要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




相关资讯